文 | 岳治中
三月的习酒,空气中仍氤氲着浓郁的酒香。在春日和煦的阳光中,由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品酒会评委组成的“好酒中国行科学考察”专家团队走进贵州习酒,展开了一场跨越36年的品质对话。
▲中国食药促进会发酵食品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酒业泰斗、第一届/二届/三届/四届全国评酒会主持专家周恒刚先生之女周心明
1989年,中国食药促进会发酵食品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酒业泰斗、第一届/二届/三届/四届全国评酒会主持专家周恒刚先生之女周心明(本次考察团成员之一)曾随父到习酒,如今时隔多年再次来到习酒,感受到习酒如今的发展壮大,让她颇为震撼。
▲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专家组成员王贵玉
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专家组成员王贵玉则回忆道,在1988年习酒就拿过样酒请专家组品尝,当时专家组对其评价很高。
时光荏苒,近四十年后的今天,当王贵玉等老评委们再聚首,品鉴习酒时发现,习酒不仅守住了曾经的品质,而且还变得“越来越好喝”。
1989年1月10日,第五届全国评酒会在安徽合肥隆重举行。经过近80名国家级评委和特邀评委历时10天的严格评选,共评选出国家质量奖金质奖17枚、银质奖53枚,第五届国家名优白酒榜单由此诞生,大曲酱香型习酒成功位列其中。
作为本次考察团成员的第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委胡义明,在此次活动前夕专门翻阅了第五届评酒会的评酒记录。从记录中他发现,那时的习酒就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在第26轮品鉴时,评委对习酒给出了“酱香突出、细腻、醇厚、余香悠久”的高分评价。
鲜为人知的是,习酒的“酱香之路”也几经波折。早在1952年习酒创立之初,就曾酿造过酱酒,后因三年困难时期,不得不中断酱酒生产。1976年,习酒又重新开始酱香型酒的试制。
一直到1983年,在贵州省科委的支持下,名为“习酒”的酱香型白酒才得以问世。这款酒一经面世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84年,习酒被评为遵义地区名酒第一名,贵州省优秀新产品第一名,成为群众最喜欢的名优商品之一;1985年,在亚太地区国际贸易博览会上,习酒大放异彩,被给予诸多赞誉;1988年前后,大曲酱香型的习酒获得国家优质酒、国家质量奖等荣誉。
也是自这时起,酱香习酒开始频繁成为消费者口中“好酒”的典型代表之一。“好酒”这两个字,无疑是对一瓶酒最朴实无华却又最为珍贵的褒奖。
此次与胡义明一同前往习酒调研的老评委们,无不交口称赞习酒“越来越好喝”,习酒之所以能够得到这样的褒奖,背后离不开一代代习酒人对酿造工艺趋于至臻的追求。
▲第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委胡义明
2018-2020三年期间,习酒通过持续不断的酱香制酒工艺改进优化,促使酱香制酒工艺特点更为突出、质控体系更为完善,生产均衡性增强,现场操作更加规范、精细,轮次酒风格典型性突出,轮次产酒更趋于合理,制酒质量、产量稳步提升。
除此以外,规模庞大的产能基础同样是习酒“越来越好喝”的原因之一。
习酒目前已具有7万余吨的优质基酒年生产、6万余吨年包装能力及35万余吨的基酒贮存能力,能够满足习酒全系列产品的基酒需求。
强大的产能和丰富的贮能,不仅让习酒能够确保主体产品年份的稳定,更可以封存足够多的基酒以确保调味酒风格的多样性和典型性,让习酒有底气不断提升核心产品当中陈年老酒的占比。
这使得习酒在体量不断攀升的同时,依然保持原有风格并根据不同产品突出个性化特征,从而满足消费者对香型、口味的多重需求。
▲习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汪地强
正是因为这些坚实基础,习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汪地强才能有底气和魄力说:“习酒的产品品质、质量只会越来越好!”。
作为白酒企业当中以质取胜、因质崛起的典范,习酒的“好喝”已经是行业、市场、消费者的普遍共识,但是这种“好喝”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源于习酒人对品质的坚守与追求。
微酒了解到,在习酒的制曲一车间,流传着“三不怕”精神,即: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
众所周知,酱香型白酒的制曲工作通常在端午时节展开,此时正值炎炎夏日,曲房温度往往更高,就像在夏天进入“桑拿房”。为了保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在制曲过程中工人们不得不在没有空调和风扇的环境下作业。这既是对体力的严峻考验,更是对耐力的巨大挑战。
虽然工作环境艰苦,但习酒的员工们却乐在其中,他们用辛勤和汗水生产出一块块优质大曲,为习酒生产酿造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习酒的制曲一车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习酒制曲一车间的故事,不过是习酒人匠心精神的缩影。在习酒的其他平凡岗位上,还有许多像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一线员工。他们用“一生专注一件事”的匠人精神,为白酒爱好者们酿造出品质卓越的好酒。
为延续这份匠心,习酒以《君品公约》《习酒质量技术手册》《何以习酒》等文件为载体,将“崇道、务本、敬商、爱人”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与质量观相联结。为员工的酿酒过程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准则,还为员工保持匠人匠心提供了清晰的“指南针”。
近年来,谈到习酒,人们往往热衷于关注其如何在短短十余年间,从不足10亿增长至200亿的辉煌历程,而对其他细节则鲜少留意。
然而,正是这些不断在细枝末节上“死磕”的匠人匠心,构筑起了保障习酒品质上乘的护城河,并支撑着习酒在竞争激烈的白酒行业中脱颖而出。
从1952到2025,习酒靠质量用73年的时间在昔日贫瘠的“黄荆坪”上打造出“十里酒城映山河,一壶美酒醉乾坤”的壮丽景象。
展望未来,随着习酒持续用匠心为指引,勇攀品质至臻,这个从黔北大山走出的酒企定能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书写自己的传奇篇章,为中国白酒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更多的习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