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邱凡轩
历经5月、6月的动销“停滞”,7月和8月的传统淡季,白酒行业终于守来了中秋国庆“双节”叠加的重要消费节点,但理想之中的旺季对很多经销商来说似乎并没有出现。
9月中旬以来,微酒对广州、深圳、武汉、江苏、山东等多地经销商进行了采访和调研,经销商层面普遍反馈了终端备货意愿缺失、批价下滑、动销乏力的困境,且消费意愿下降与消费降级特征明显。
“双节对茅台、五粮液等名酒有很明显的带动”,深圳的名酒经销商王恺(化名)告诉微酒,公司从6月一直持续到8月底,几乎都是没有销售的情况,最差的时候一天可能买不到一箱酒,但到9月初开始有回款的现象,订单数量明显变多。
徐州经销商表示,“这个中秋国庆的旺季氛围还是有的,尤其是礼品需求比较突出,9月相比8月的销售有明显的提升,大品牌能卖,但二三线品牌的的销售不太好。”
尽管经销商层面多数反馈环比有向好,但微酒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可能是近几年来市场行情表现最差的一个中秋,且名酒与非名酒经销商的销售分化也在进一步加大。
多位经营名酒的经销商表示,“硬通货在中秋能卖,动销也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好一些,但因为销售和价格均有一定幅度的下滑,今年中秋的营收相比去年要差很多,同比下降的幅度可能在10%-40%之间。”
非主营名酒的经销商则表示,9月的动销与8月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不如8月。东莞酒商陈明(化名)主营进口酒,手上还经营者二线酱酒品牌的开发产品,他表示,这个中秋白酒的销售不如威士忌、精酿啤酒,“一来是本身酱酒就有很大幅度的下滑,二来一线品牌的价格也在下跌,相比之下我们的产品竞争力更弱。”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往年中秋,多数经销商都反馈产品的批价有所下滑,这样的情况主要集中在9月的前三周。
王恺表示,“前几年每到中秋名酒的价格都会上涨,但今年出现了下滑,大概是没两天下滑一点点,不会有很大起伏。”
“一线名酒的下滑幅度较小,像是二三线品牌动销不好,下滑的幅度会更大”,有经销商告诉微酒,因为今年夏天的销售整体都比较淡,社会库存量较大,临近中秋品牌力稍弱一点的产品动销仍没有太大的起色,所以价格还在下滑。
但这样的情况在9月的最后一周有明显的改善。据市场反馈,自9月22日起,茅台、五粮液等大单品的价格都有上涨,几乎每天都有10-30元/瓶不等的上调幅度,且动销速度相比此前要更快,酒商的出货量进一步增加。
在批价出现波动的同时,消费降级也较为明显。华南地区一位经销商表示,“除了普茅以外,其他产品的销售量下降很多,超高端产品很难有动销,像是精品、彩釉和年份酒销售并没有太大的起色,原本很多买超高端的消费者都转而买普茅。”
此外,从销售情况来看,餐饮渠道的恢复不如预期。“往年500ml和公斤装的茅台都有不错的销量,但今年主要集中在送礼需求的500ml,而聚饮场景的公斤装销量有下滑,由此来看禁酒令对市场的影响仍在”,有酒商如是说。
在经销商普遍承压、市场分化加剧的“双节”,头部酒企有着怎样的具体动作?我们能够看到的是茅台、五粮液等头部企业在积极行动,通过高管带队一线调研,研判市场形势来精准施策、筑牢根基,提升经销商对市场的信心。
9月14日至20日,五粮液集团(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从钦带队赴上海、南京、北京、郑州、武汉等市场实地调研,深入文化体验馆、烟酒终端,重点核查中秋备货、产品动销与政策落地情况。
针对“消费年轻化、场景日常化、渠道数字化”等趋势,曾从钦提出“五个一”精准策略,即“一品一策”“一商一策”“一地一策”“一渠一策”“一群一策”,核心是“壮大饮的人群、完善买的地点、丰富用的场景”。
茅台的调研则进一步传递了市场信心。自8月底启动秋季市场调研,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在一个月内率队深入华东、西南、东北、华北、西北市场一线,并在西宁召开的座谈会上透露,9月以来,贵州茅台酒终端动销增长表现更加显著,环比增长约1倍,同比增长超20%。
在行业人士看来,对茅台、五粮液等名酒企业而言,高管调研的意义远超“了解市场”。一方面,通过“面对面沟通”稳定经销商信心,避免渠道恐慌性降价与库存抛售;另一方面,调研中提出的“产品适配”“转型变革”,本质是针对市场痛点的靶向治疗,能够给经销商传递正面信号,以积极、有效的落地政策给予市场信心和动力。
总的来说,从调研结果来看,今年中秋的销售总量呈现进一步下滑趋势,且名酒承压发展,也给二三线品牌带来更大的生存压力,不论是酒企还是经销商都将面临更艰巨的挑战。
在行业人士看来,今年双节的市场表现并非偶然,而是行业从“规模红利”向“价值红利”转型的必然阵痛。它既暴露了中小品牌在品牌力、产品力上的短板,也提醒头部企业,即便有“硬通货”属性,仍需直面消费需求、消费场景的变化。
不过,市场的恢复仍需时间。经销商反馈的“消费疲软”“政策影响”等外部因素,并非单一企业能完全扭转。但可以肯定的是,茅台、五粮液的营销变革,不仅带来了积极的市场反馈,更是为行业提供了“名酒如何引领市场”的范本,以品质自信稳住基本盘,以文化赋能提升附加值,以渠道协同减少内耗。
当下,白酒行业的深度调整仍未结束。对于经销商而言“谨慎备货、聚焦名酒” 或成短期内的生存策略;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在“分化”中找到自身定位,头部企业需持续优化渠道与服务,中小品牌则需探索差异化路径,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毕竟,白酒行业的未来,不再是“靠旺季赌增长”,而是“靠精耕赢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