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红缨子高粱红了,它既是自然馈赠的丰收信号,也是刻进地域基因的文化符号。
8月4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仁怀特色会场暨乙巳年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也即将举办。届时,行业专家学者,高粱基地供应商,种植户代表,茅台酒、酱香系列酒经销商及传承人代表,媒体代表等2000名嘉宾相聚在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大坪高粱基地,共同庆贺来自土地的丰收。
茅台会用一场欢庆丰收的盛典,深度诠释农业与工业的共生共荣,让行业直观感受到企业不仅能提供确定性,也带来确定性。
高粱是人类栽培最古老的作物之一。
对于中国高粱的起源问题有两种学说:一是外来说,高粱经过非洲印度传入中国 ;二是中国起源说,认为高粱起源于中国。
近年来的考古证据表明,中国的高粱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并且中国本土的野生高粱拟高粱(Sorghum propinguum)据推断可能是中国栽培高粱的祖先之一 。
一千年以前,生活在贵州赤水河流域的农民就开始种植高粱了。本土品种高粱在漫长的岁月里,与气候、土壤以及选种、播种技术共同演化,形成具有不同特性的高粱品种。但它们都具有“粒小、皮厚、糯性好”的特点,非常符合贵州酱香白酒的酿造工艺要求。
1986年,贵州茅台开始寻觅良种,1999年,一株具有优良特性的牛尾砣被时任仁怀丰源高粱育种中心主任涂佑能发现,经过多年系统选育,才培育出红缨子高粱。
2008年,红缨子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成为茅台酒的专用高粱品种。2010年,红缨子通过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成为全国首家通过有机认证的高粱种子,因而红缨子高粱也就成了有机高粱。
近年来,贵州持续推进红缨子高粱在品质、产量、抗性等方面不断提升,加快商业化育种进程。茅台红缨子公司在仁怀市各乡镇建设了高粱制种基地1.2万多亩,年生产红缨子高粱种子3600吨以上,满足了贵州各大酿酒企业的用种需求。
如今,“红缨子”系列高粱品种已成为全国酒用高粱推广面积最大的单一品种,累计推广3000万亩以上,创造农业总产值75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850万人次增收100亿以上。
又到8月,“高粱红”的意义已超越作物本身。对农户而言,“高粱红”里藏着春播秋收的踏实,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致富色”;对茅台而言,“高粱红”是品质金字塔的基石,每年丰收季,茅台都会联合科研机构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将“责任农业”的理念深植田间。对赤水河畔的人们来说,是产区与生活。
多年来,茅台坚持用一粒高粱种子串起工业与农业的生命线。
为着力打造茅台酒“第一生产车间”,保障茅台酒酿造用原料产质需求,实现茅台有机高粱优质高效稳产,茅台自2001年开始建设有机高粱基地,目前已覆盖赤水河流域一带的仁怀市、习水县等地,有机认证面积100万亩,常年种植面积60余万亩。
为确保农户种植过程的规范性和降低农户种植投入茅台逐步在物资和资金方面进行扶持。茅台向农户免费提供高粱种子,有机肥、生物制剂、包装袋、绿肥种子,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同时提供农业政策性保险,降低旱涝灾害等带来的农户损失。从2001年至今,已累计投入近18亿元。
茅台始终把维护农户根本利益作为重要责任,自2003年起,逐年提高农保价,20年来提升了5.6倍,促进高粱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增收。每年种植高粱户均收入1.4万元以上,覆盖黔北20万余农户(含脱贫户1.4万余户)。
那么,到底是什么支撑着茅台在助农这件事上步伐如此坚定?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曾公开表示:“茅台的根在农业,源于一颗高粱种子,扎根赤水河谷,孕育出了茅台酒今天的辉煌成就。”
在助农这件事上,茅台以“顺天敬人 明理厚德”的企业价值观为引领,和当地政府和种植户一起探索出新机制,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订单种植、合同收购”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始终坚持科技助农、产业兴农,带动整个地区的农业经济转型升级。
可以说,茅台秉承“工业反哺农业”的理念,致力于探索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从0到1创造实实在在的“增量”和社会价值,是让产业各方都收获了的“丰收”工程。
在这一“硬核”助农的样本之下,我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农业组织模式,也看到了企业为酱酒产业链、农户、消费者带来的更多价值,比起营收增长的数字,茅台更注重的是社会责任。
3天后,乙巳年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即将启动,在高粱归仓仪式、红缨子市集展览、地方特色美食、粮农颁奖仪式等一系列活动中,茅台又将如何敬献真情?让我们一起期待。